爱上海

请输入关键字

公司资讯

走好乡村振兴“茶之路”

发布时间:2022-04-24

——记中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重要指示精神一周年

车行一路,山色一新,又是春茶采摘时。清明节临近,在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纵横交错的茶陇间,茶农们挥汗如雨,采茶运茶,热火朝天,只为抢抓农时采摘今年的头茬春茶。

“今年的茶价一定比往年高出一大截!”作为中茶厦门采购与供应链部茶原料采购专员,丘启彬对春茶的市场行情充满信心。在中茶厦门公司的全方位指导与支持下,莲花镇茶农们盯上了新工艺红茶这门好生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出产的摇青红茶一斤可以卖到100多元,相比往年20-30元一斤的收购价,收入足足翻了近五倍。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作出了“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把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一年来,中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探索建立“品牌拉动、产业带动、科技驱动”的中茶乡村振兴新模式,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

中茶模式助力茶农端稳“产业饭”

“白做了几十年的茶叶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细节!”来自福建建宁县和同安区的茶商茶农在考察学习后连连感慨。2021年3月,在中茶厦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他们来到传统红茶产区福建宁德考察,详细了解“坦洋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茶苗良种、智慧茶园建设等。

据中茶厦门总经理赵大川介绍,建宁县与同安区都是福建产茶老区,拥有几十年的茶叶种植传统,当地茶农种茶积极性也十分高涨。但苦于没有良种培育,工艺技术落伍,加之对市场需求把握不佳,茶叶品质止步不前,一斤鲜茶只能卖20多元。在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茶企茶农进行了深入交流分析症结后,中茶厦门公司定下目标,决心帮助建宁县和同安区茶企实现茶园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工机械先进化,提升制茶工艺,科学管理茶园,助力茶企高质量发展。

从茶田入手,中茶厦门邀请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对茶园测土,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建立茶产区病害病源库和预警防治体系,减少农药误用、滥用。采购优质土壤调理剂和复合肥,赠送给茶农使用,邀请技术员,现场指导茶农如何高效施肥。


在工艺端,不仅为茶农讲技术、送真经,还为合作茶厂送去揉捻机、发酵机等专业设备。在研发端,与厦门大学开展合作,根据现有乌龙茶产品试制海堤特有“焙酵”产品,展开功能性产品研发。在产品端,中茶员工现场参与茶叶初制加工指导,协助茶商设计新产品外包装、产品定型,指导食品生产认证。在采购端,支持小批量即时采购,确保茶叶出产即有销路。

一套“组合拳”在2022年结出了累累硕果。“去年,中茶科技特派员到位了,陈志雄大师工作站落地了,实地系列培训实施了,茶园改造完成了,中茶牌建宁红上市仅四个月就售罄了!今年,新改造的茶树芽头壮了,茶农越来越多了,茶企舍得投入了,新买的设备派上用场了,建宁红可以做出特级了!”中粮集团挂职干部郭斐难掩内心喜悦,在朋友圈记录下建宁茶园里生机勃勃的第一抹春色。

中茶乡村振兴“茶之路”不止于此。公司团队分赴陕西、江西、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实地调研,足迹遍布6省1州8县数千公里的田间地头,采取“产品共创、品牌共建、渠道共享、标准输出、技术帮扶、链条对接”的精准发展策略,吸纳整合“黄金北纬30度+长江流域”优质产茶带的茶叶资源,建立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茶+地方特色名优茶”的茶产业帮扶模式,开发出“山水中茶-中国印象”系列产品60余款。

聚焦品牌营销,中茶将“山水中茶-中国印象”产品纳入近2000家特许经销商门店和专卖店,开设专属网络旗舰店拓展销售渠道,联合新华社进行民族品牌工程宣传推广,打响了“山水中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茶还探索创新“中茶+政府+对口帮扶单位”共同参与的紫阳模式,与政府、银行共同合资成立属地化公司,利用各方股东力量开发当地茶叶资源实现全渠道销售。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茶产业的发展,美了环境、兴了经济、富了百姓,老产区由此焕发新生机,让更多茶农发家致富有了信心和底气。

文化赋能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

4月的徽州,春茶弥香,茶园翠绿,处处都是采茶人,路路可见卖茶人,茶乡的茶香,沁人心脾。在第十四届黄山毛峰文化节上,中茶谢裕大公司以一系列场景类体验式网上直播来链接黄山毛峰的山水之约、人文之约、发展之约、创新之约,与网友一同分享黄山毛峰的生长环境、制作技艺、文化品牌等,零距离尝鲜云上茶乡的独特魅力。徽州区政府负责人会上表示,将全力推进中茶谢裕大项目和千亩茶观园建设,将富溪打造成黄山毛峰第一镇、安徽省“茶文化体验游”首选地、黄山市“茶叶+乡村振兴”示范地。

以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为切入点,一年来,中茶一方面深挖产业内涵,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热爱茶,传递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推动宣传乡村振兴茶产业先进典型,积极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去年,中茶以中华茶人联谊会为平台,主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社团联谊会暨“茶之缘”两岸茶人交流会等多场茶人茶艺交流会,来自两岸12家社团、京台两地的茶企代表等80余人开展互动交流,共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文化是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为两岸茶业蓬勃发展、中华茶人间的密切交往作出贡献。

为将茶文化代代相传,中茶在北京史家实验学校、深圳坂田爱爱学校等全国多所学校持续开展“中华小茶人”实验教学活动,以茶文化知识传授、茶艺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小茶人了解、喜爱中国茶,成为中华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此外,中茶还陆续在海外设立了20个国际交流中心,以“国际茶日”、传统节日等为主题,开展茶人交流联谊活动,分享国内外茶业发展趋势、消费趋势,共同传播中华茶文化,以茶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为扩大茶文化宣传声量,2021年3月,中茶联合央视网、中国茶产业联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了“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公益推选活动,推选出了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代表的100个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推进乡村振兴的产茶县(市、区)和该县的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凸显了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做出新的积极探索。

科技兴茶打造茶叶新标准

一杯龙冠茶,半部龙井史。在浙江杭州,由中茶龙冠公司出产的龙冠龙井茶连续20多年作为国务院指定外事及会议用茶,并成为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用茶,树立了“国茶龙井”的品牌形象。

确保产品始终如一高品质,自然少不了科技的保障。据中茶龙冠总经理姜爱芹介绍,目前公司已建立起物联网智慧茶园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茶园长势、智能虫情测报、气象监测和土壤墒情等相关因子数据的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后台进行统计分析,帮助茶商对生产作业进行科学指导,实现茶园的数字化管理。

龙井茶原料收购受市场、气候和个人经验影响较大,为了稳定原料收购价格,保证合作基地农户收益,公司对多年积累的原料收购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原料收购预测模型,制定年度原料采购策略,并根据市场行情和气候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现原料收购端的成本和品质的数字化管控。3年多以来,中茶龙冠生产覆盖16个产茶村农户2567户,农户茶叶亩均收入超5000元,合作农户平均收入年均增长高达15%,解决了300多个就业岗位,科技助力产业效益及茶农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

近年来,中茶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茶叶标准的制定,获得多项专利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形成了严苛的“中茶标准”。为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产品研发、工厂管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及标准及时传送到乡村、企业和农户,自去年起,中茶制定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了一支讲政治、年轻化、专业化、强执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结对帮扶,强化帮扶茶区龙头企业培育,加强“三茶”人才培养,补齐产业链短板,解决茶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首批10名特派员带技术、带标准、带成果下沉服务,通过实地指导、针对性培训、科研立项等措施,实施标准输出、规划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培训指导茶叶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引导茶农茶企统一标准采摘,提高茶园和工厂管理水平,严格规范加工工艺标准及储藏、运输标准。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赋能茶产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优新品种选育。推广标准化可控茶园建设、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由“产量制胜”向“品质制胜”过渡,带动当地茶产业升级、价值提升。

在江西修水、贵州雷山、陕西紫阳、湖北丹江口等地,中茶举办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培训班,累计为3000余名县乡村三级干部、茶叶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传经送宝,授人以渔,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福建松溪,科技特派员开展实地指导、技术培训,自主研发技术专利“白茶萎凋加工的初制装置”,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促进了当地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进步;在福建武夷山,推动生态科技标准化管理茶园基地建设,深入指导茶农种植、质量安全、卫生管理;在江西遂川,从工厂选址、设备选型、生产调试、新茶上投产、工厂管理到后续茶跟踪运营,中茶全程指导汤湖镇南屏茶叶加工示范标杆工厂建设,带动当地狗牯脑茶开发及茶企管理水平提升;在浙江千岛湖,中茶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使农户茶青收入比周边乡镇高出30%。

小小茶叶,分量不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中国茶叶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国资央企责任,肩负起茶产业振兴的使命担当,心怀“国之大者”,继续以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铺就前景广阔的“茶之路”。